北溪小學前身—恭城縣振東小學逸事 北宋史部侍郎鄒浩曾說:“昭州四邑,惟恭城士人最多。”後此語與其游兼山詩鐫刻於石角庵。而恭城北洞寨近代致力於教育功不可沒者首推莫遠復。光緒初年,莫遠復辟花塍書塾講學,一時俊彥如李植之等多出其門。 光緒1894年,莫遠復與他人倡建炳文塔於學宮(恭城孔廟)前之同樂州後嶺,有集資購置田產多處,俱經丈量並有圖說。年收租谷九千余斤,用以資助會試者。辛亥解組後,經縣會議決定將積蓄之租谷分與上東、中東、下東三鄉辦學。莫遠復逐於1912年初在中東鄉之北洞寨創辦“中東鄉公立兩等小學校”。(校公章為長方形,70年代還存於北溪小學。) 當時校舍為四合院式,主建築分上下兩座,各二層,騎樓式樣、土木結構,上座中間為辦公廳,兩邊為教師宿舍,再為教室,教室兩邊為樓梯間。東邊樓梯間懸掛一鐵鐘,敲時聲聞數裡。 學校建立伊始,便同時招收啟蒙班和高級班。啟蒙班的有莫純修等人,高級班的有莫珊林、莫葆真等人。當時沒有體育場地,上體育課學生就到離學校不遠的蓮塘堆,體育教師是恭城城廂黃明波。北洞寨莫純煒從振東後期至鼎前兩度擔任此校校長。啟蒙班采取南洋公學(上海交大前身)的《蒙學教育課本》。 1917年更名為“恭城縣振東完全小學校”,之後不久便在村楓木林西邊曠地辟有體育場,這一年又譜寫了《振東小學校校歌》歌詞:“溪之干,山之陽,層巒繞四方。肅雍弦歌地,更創有廣大體育場。壯矣哉!我振東,教育期發揚。同學們,齊奮鬥,母校有榮光!”。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體育活動開展得早,在鼎革前後的數十年間,以籃球而論,能與北洞寨籃球隊相抗衡只有城廂、加會、勢江水管所等幾支球隊。
北洞寨在獲准建校之初便成立了辦學理事會,對教師的聘請就本著:只要學有專攻,人無分男女、地無分畛域、政無分信仰之原則。 繼恭城縣城淑德女校之後,北洞寨振東小學也開辦了女子分校。(舊校見照)該校女生北洞寨莫碧月後來成為恭城國中第一個女生。因為,當時考取的只有她一女子,所以,恭城縣教育科特地動員傅家街一女生到國中學習兼與之作伴。 當時,社會人士及學校校友都非常關心北溪小學,振東時第五班學生石玉昆在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期間贈送全套《小學生文庫》後僑居澳大利亞,尤在信中問校園的紫荊花在否?;高級班第一班莫珊林自龍州帶回相思樹苗植於校內外至今昌翠;原廣西省秘書莫遺賢的夫人甘馥蔭贈送號、鼓、琴等西洋樂器一套。 1934年學校改名為“民國基礎小學”,設泳堂鄉後又改名為“泳堂鄉中心小學校”,期間,泳堂鄉公所就在學校辦公,將學校下座西邊樓梯改為牢房,間或人犯二、三關押於此。 北溪小學從建校起至鼎革前,出了不少人才。如民國初期的法官本村莫錫光、莫葆真,考入中央政治大學的莫逸之,考入廣西大學的莫純威,而莫文樞到廣西大學直接拜見馬君武要求入學深造,馬君武對恭城很有感情,欣然允諾莫文樞進入廣西大學預科班學習;還有曾任中山大學教授、廣東文理學院教授、華南師範學院教授的石玉昆。
北洞寨振東小學(北溪小學),小學者,母校中之母校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,前賢辦學後世文昌。(望我北洞寨莫氏學子,秉承祖德,學無止盡,奮發圖強,振興故裡。)如尤揚母親之德惠,且略盡學子之責耳。(爾)
附:摘編於恭城政協《恭城文史資料》第十六期 原著者莫毓雄 學校曾用名:中東鄉公立兩等小學校 1912年 恭城縣振東完全小學校 1917年 國民基礎小學 1934年 泳堂鄉中心小學校 1934年 北溪中心小學 年?
 |